美国和英国同为西方国家,但是隔着大西洋的眺望,文化和教育显示出了截然的不同。国家文化如氧气般注入在生活细节里,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认知。最初决定留学时,最先面临的疑问往往是“我该选择留学哪个国家?”“如果选择多国同申是否太过复杂,消耗精力且没有意义?”... 其实,每一个人到一个阶段都会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审视或改变自己的目标。
Sylvia同学在这次申请季中用英美优质高校包括西北大学、UCLA、埃默里、牛津等大学的圆满结束了她的英美同申之路。她用亲身经历提醒着即将申请的留学生们:出发点不用,想法不同,意义便不同,因此只有你才能决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拿到一纸满意的不是你长达三年的准备和整个申请季的收获,也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我们接受教育和成长路上,终于结束的起点。
谁说不能“急病乱投医”
2016年,我顺利考入了一所重点国际学校入读高一,同时我也埋下了留学梦。已经不记得是因为导师的提醒,还是前者的经验之谈,“标化成绩是知名大学的敲门砖”这句话在那一年时刻牢记于心。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控着同一个节奏,高一一整年都在努力准备标化,比较早的同学甚至初三就开始了准备。从不断下降的藤校录取率、美国政策变化等外因,申美的同学们无不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和焦虑,形成了一个必须和周围申请者做比较的环境。因此,在申请季开始前,“急病乱投医”的心态让大家选择标化多考一门是一门。
高一托福、SAT,高二下旬结束9门AP考试,高三申请季同时还要准备雅思。我没有耀眼的竞赛奖项,当身边同学如数家珍般盘点着自己三年来积累的奖项时,突出的标化成绩也能带给我充足的底气。其实递交了那么多标化成绩对于申请能有多大的帮助我也不能确定,但是我能确定的是,美本需要的标化成绩我都能提交,无论哪个学校要求的成绩我都可以满足,这让我在焦躁的申请季莫名的踏实和自信。标化带给我的不仅是向目标大学伸出双手的勇气,同时也给了我自己更多择校的权利。因为申美的要求比较多竞争也日益激烈,我认为提前一年的准备是底线,如果距离申请还剩一年你还没有准备申美的任何事宜,那我觉得申美的希望不大,或许申英会比较合适。
图为:The best internship experience
“如果都是目标大学,那就不妨大胆去申吧!”
我也忘了何时被牛剑的学术魅力所吸引,但是因为美本异常激烈的竞争确实增加了我的焦虑,对“全聚德”(全拒的)的担忧让我慎重的将英国大学也纳入了选择范围之列。在信息搜集和一番考量后,我也确实为英国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英国G5也成为了我的申请目标。如果都是目标大学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机会呢?而后我的英美同申之路正式开启。
申请季我总共递交了17所美国大学,5所英国大学的申请,这也直接成就了我最痛苦的2个月。申请季的痛苦在我身上狭义的表现为“写文书的痛苦”。因为美本ED轮失败后,我需要在1-2个月内要赶非常多的文书。美本申请的压力随之扑面而来,幸好英国只需要准备一篇文书。在这里也真诚的建议大家,其实在标化成绩足够的情况下,走英美同申并不是给自己增加压力,反而是给了自己留有退路,也能够一定程度分散和缓解申美压力。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我写出了至少20篇文书。但也因为这段经历,可以给大家一些英美同申的文书经验分享。
图为:Interview at Oxford University
打磨文书的重要性想必不用再强调,好多人在动笔文书前都仿佛要彻底思考一次自己的人生。英美招生官看文书都会考量学员的各方面情况,不会只考量一个点。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吸引两国招生官的套路是截然不同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真正意义上别具一格的特点,因此需要发掘且用语言来突出。但是英国和美国的文书其实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都需要围绕一个关键词—“人设”。
英国的文书的压力比美国小很多,因为英国申请的5所学校我只准备了一篇文书。英国大学文书比较朴实,走学术的路线,不需要语言过度美化,重点是在文字中尽数体现自己的学术能力,在学术方面尽情展现自己的优秀。我开始写PS,没什么思路,改了差不多五稿,从开始像抒情散文到最后抠细节向学术风转变。其实我在唯寻国际教育做文书和牛津面试培训的时候,李导师有提醒大家,牛津面试其实像一场面对面的学术问答考试,需要准备非常多学术相关的内容,要培养当场解题的感觉。由此可见英国对学术优秀的学员的欣赏和偏爱。
反观美国文书,更像是参加作文竞赛,需要用文学功底来展现自己的“人设”。我从小就非常热爱阅读与写作,会经常写一些中英文诗歌和小说。并且从初三开始,自己就有意识的培养每天固定几个小时用作阅读和创作的习惯。久而久之自己的作品积少成多,也积攒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因为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我的课外活动也围绕着文学展开。例如高一的summer vacation我参加了文学杂志的实习,高二的summer vacation我参加了编导项目的夏校。但这些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其实很难用局促的几百字文书空间来定义和描述。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展现自己的精彩从而抓住招生官的眼球确实是大家必须要琢磨的。毕竟同样一件事,通过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展现完全不同的过程和感悟。
图为:A random picture at Northwestern
从学校方面而言,要想清楚的是每一篇文书要为每一个学校量身定制,尽管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比如表现你自己的那部分,但是每个学校想要的学员气质都是风格迥异。比如过有些学校喜欢具有领导力,超级开朗坚定的学员;有的学校倾向于陈静内敛,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的学员。其实学校的气质可以很容易从官网或者学员手册上发现,需要做的是把自己尽量往这个特质方向上去靠拢。这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申请美国大家的标化成绩都差不多,那么大学就需要考量你是否适合他们学校,确定你是他们契合的学员类型。
总的来说,在文书上需要清楚的体现自己的“人设”,在局促的文书空间中用语言的精彩真实的把自己往这个人设上努力靠拢。不能将自己淹没在人堆里,”优秀的太普通“会暗淡你的个人色彩。
图为:NU
”逆风翻盘“的心路历程
在我留学梦的一开始就确定了我的申请方向是文学/电影艺术,最后也是兴趣和热爱让我决定选择比较文学作为我的申请国际课程。但是面对申请文学,我却是一个”不自信的申请者“。高一的时候导师就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学员,申请纯文科的方向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英文文学很难学得有国外的同龄人好。因为顾虑到这一点,我开始培养了第二个兴趣点工程。对一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发展,都是可以用作申请的素材。比如我整理了国际学校三年写的诗歌和电影剧本作为我的作品集,比如我用文学的渲染表达对科学方向的想象力,或许也因此我吸引到了招生官的注意。
如果你不能确保你热爱的专业你具有申请优势,不要死磕,你也可以找到并结合自己的第二个兴趣点去申请。或许这也是一个可以给申请加分的办法。
图为:Recommend 《Mrs Dalloway》
收到后的举棋不定
清楚的记得,递交完美国申请后的半个月就意外的收到了来自牛津大学Lincoln的。不得不相信人总是擅长遗忘不愉快的经历这句话,因为就在这一刻,惊喜已经完全冲淡了之前申请季所囤积的所有压力、焦躁和不安。牛津大学也是我最心仪的大学之一,我似乎已经不担心是否之前为美本所做的漫长准备是否会功亏一篑。等待其他的时候格外轻松,就算美国全拒了我,我也还有牛津。带着愉快而不是期待地投入生活,你会发现幸运接踵而来。我幸运的接收了多封知名大学包括西北大学、UCLA、牛津、帝国理工等,给自己漫长的申请季画上了句点。但是,择校让我陷入了纠结。
在唯寻面试培训后,成功的收到了牛津的面试邀请。在去面试的时候已经探访过了牛津校园、亲身感受过它的魅力,陷入纠结的我于是我决定也对西北大学来一次访校。我感受到西北大学是一所学术性强,专业性强,非常pre-professional,但是同时又非常热情,温暖,友好包容的大学,因此我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其实我也会建议学弟学妹在纠结学校的时候可以选择去访校。尤其是申请美国的同学们,可以提前访校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不仅帮助选择,真实的感受学校的气质是否和你相符,还可以在文书“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部分精彩的描写,往往这部分内容会比没有去过的同学更具有诚意,也更丰富容易吸引招生官的眼球。
图为:NU
写在最后
已经写到了我申请季的尽头,希望我的亲身经历和建议能给到决定留学或即将面临申请季压力的同学一些帮助。虽然混申是一件很消耗精力的事情,不像只申请一个国家的学校那样条理清晰,取舍也会更难一些。但是面对美国知名大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同时申请英国,两条路齐头并进确实是一个更为保险的方法。
祝愿每个即将申请或是即将和我一样踏进校园的个体闪耀自己的光芒,勇敢的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想说,如果都是目标大学,做足了准备,那就不妨大胆去申吧!
牛津剑桥精英创立,精研国际课程九年。专注于A-Level, IB, AP等国际课程全科培训,提供国际学校择校与英国优质大学留学指导。详询:400-8256-055
九年关注|国际课程辅导|竞赛课程提升|高端留学申请
本文由唯寻国际教育Visionacademy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侵犯版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