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5个月就是AP心理学的考试了,很多同学想必已经开始准备复习,那么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一个有关AP心理学社会心理的知识点,在这个知识点中大家不仅能够学到各种社会存在,还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一起来看看本期的AP心理学考点讲解之Social Psychology的内容吧!
AP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知识点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信念+情感(Attitude=beliefs+ feelings)
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
劝说的两种方式:中心路径和周围路径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弱相关。
认知不协调理论: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
如何影响他人
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给人前后不一致的感觉印象时,会接受更大的要求。
以退为进(Thedoor-in-the-face):先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要求,然后再做出让步。
互惠的规范(Norms ofreciprocity):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性格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把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
情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把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
自我现实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Self-fulfillingprophecy),暗示在本质上,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归因偏见(Attributional biases)
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而对失败则对环境归因。
基于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 Error)
基于归因错误描述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
公平世界假定(just-worldbias)
比较典型的观念就是受害者有罪,为什么坏事发生在受害者身上而没发生在别人身上,因为他做错了事。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的区别
刻板印象,(stereotypes)指套用老套,用一成不变的方式看待他人;偏见(prejudice),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歧视(discrimination),指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消极行为,比如不让女员工进公司工作。(注意:“刻板印象”是态度,“偏见”是想法,“歧视”是行为。)
攻击与反社会行为(Aggression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利他主义(Altruism),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指旁观者多,提供帮助可能性少,采取行动的时间长。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即,如果单个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烈。但是如果要求在一个群体内和群体成员共同完成任务,那么责任感就会变弱,面对困难会退缩。
霍桑效应(Hawthorn Effect),指那些意识到自己被人观察的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吸引力(Attraction)
三因素:相似性(similarity)、接近性(proximity)、互惠性(reciprocal liking)
测量指标: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他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Social Psychology中的社会效应特别多,因此对这些效应使用的方向及影响是同学们需要记忆的重点,且要注意对这些效应的实际应用及分析,是问答题的主要考点。但对实际生活来说,非常有用,多与生活相结合来理解。这部分对同学们了解社会现象本质及人际交往有非常大的帮助,各种现象及理论也非常有趣。
以上就是唯寻为大家准备的一些AP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如今AP成绩也能够申请牛剑G5大学了,所以如果您想进入优质院校的话,AP成绩可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AP大考中,考出好成绩吗?赶紧来参加唯寻AP秋季复习班,让您AP各个国际课程门门开花。
点击
查看更多。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