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被老年人摔倒却无人扶的视频刷屏,这个现象在AP心理学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很多人说是社会变得冷漠、没有爱心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AP心理学知识点的旁观者效应以及实验。
事件发生在1964年的纽约,纽约当时是整个美国的口碑,但是从这件事以后发生了一个转变。这件事的主人公是昵称叫做Kitty的女子,她在1964年的3月13号的凌晨被一个暴徒残忍的杀害,这个暴徒是一个变态杀人狂,在之前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人,那天Kitty下夜班回家,她马上走到自己居住那栋楼楼里的时候被暴徒追上然后开始用刀捅她,Kitty大声的呼救。
她的惨叫之后一些屋子里的灯就亮了,甚至有一些窗户被打开,有一些脑袋探出来了,这个凶手看到人影闪动之后就停止了她的行凶,开始往回跑。但是跑了一段之后他回头看,发现那些亮着的灯又关了,那些开着的窗又关了,那些探出来的脑袋全部都不见了,于是他再次返回到那个地方去继续他刚才没有完成的,最后Kitty身中30多刀,非常悲惨的死去。
这个案件后来被媒体报道的时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死亡的过程及其的漫长、喧嚣、残忍、而且相当的公开,公开的意思是后来警方统计一共有38位目击者对这个事件有所听闻或者是看到,而没有一个人愿意费举手之劳,甚至没有人报警,这个事情引发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谈论,大家都会觉得简直是难以置信。
在Kitty事件发生之后,面对全民谴责的声浪,纽约大学有两位教授社会心理学家,一位叫Latane,一位叫Darly,他们对此事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些旁观者之所以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些受害者,而是因为在情景当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让他们感到犹豫。
Latane和Darly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想要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后来统称叫做冷漠旁观者系列实验,他们希望在这些实验当中去证明这些人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跟他们一起在旁观的人太多了,而这些旁观者阻碍或者是影响到了我们去伸出援手,这系列实验中有三个是特别出名的:
The lady in distress experiment(遭难女士实验)
Room smoke filling experiment(室内充烟实验)
Epileptic seizure experiment(癫痫发作实验)
这些实验都是设置了一个危机救助的情景,然后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是单独一个人看到救助场景,一组是和同伴一起看到,去观察哪一组当中的被试更有可能事实救助行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实验就是遭难女士实验,这个实验要求一些大学员在一个房间填写问卷,主试在旁边的办公室,四分钟以后,这些大学员会听到主试爬上椅子,然后尖叫,椅子倒下和她跌倒在地的声音,接着又传出她的惨叫声。
结果发现,单独填写问卷的被试中,有70%的人听到意外的发生后,立即走出办公室出去救助,而多个陌生人一起填写问卷的情况下,只有40%的小组中有人去实施了救助。其他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单独遇到救助场景的被试实施救助行为的比例,大大高于和其他人一起遇到救助场景实施救助的比例。
这些实验之后实验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回头去问那些被试:你们为什么当时没有去救人的反应,被试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从众
“当我不确定自己怎么做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去看别人在做什么,结果发现别人都没干什么,那我就接着不干什么”,这个时候别人起到的是一个榜样的作用。
2.他人评估
这时候他人起到的是观众的作用,“我们会想如果我们去做了什么事就会有其他人看者我们,这些人会怎么想我”,有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大家都没动,我冒冒失失的跑上去,万一我要是干的是傻事呢,万一她并不需要帮忙,我冲过去别人都会笑我,我们不想在别人面前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被耻笑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也会抑制助人行为的产生。
3.责任扩散
这是实验所要检验的内核,实验者想知道是否因为旁观者变多扩散了救助的责任,而抑制了援助行为的产生,比如在Kitty案当中,旁观者在接受警察讯问的时候会说,“我看到隔壁家灯亮了,我看到隔壁已经有人探头了,我相信一定已经有人管了,那我就可以安心的回去睡觉了”。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后媒体总是会强调说在现场围观的人有很多人,而没有一个人去救助!而事实上恰恰就是因为人数太多,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落在他身上的救助责任是,那如果有200个旁观者,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救助责任只有200分之一,就是因为太多人的旁观而导致了集体漠视的状况发生。
在一系列的实验探索之后,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责任扩撒和旁观者效应这两个非常经典的概念,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是指,在突发事件当中,所有在场的人是共同承担责任的,在场的人数量越多,我们就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越少,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这样的责任扩散引起的个人明知他人需要帮助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的现象就叫做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2019年AP考试的真题
解析:
下列哪一项被认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犯罪现场有大量目击证人时,旁观者的干预不太可能发生?这里的旁观者干预的意思就是旁观者实施救助的行为。
答案:C,责任扩散,就是因为旁观者人数过多而分散了救助的责任,故而造成了大家集体漠视不理的现象发生。
以上就是唯寻为大家准备的一些AP心理学旁观者效应的知识了,如今AP成绩也能够申请牛剑G5大学了,所以如果您想进入优质院校的话,AP成绩可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AP大考中,考出好成绩吗?赶紧来参加唯寻AP复习班,让您AP各个国际课程门门开花。点击【预约试听】即可参加。
更多AP心理学信息,点击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