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中文A是IB六大国际课程中的组国际课程,也是很多同学都会选择的课程。那么对于同学们来说如何学好IBDP中文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学习IBDP中文A的一些技巧。
细读文本
对文本的精耕细读不仅有助于把握深层的主题意蕴,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而更主要的是,当我们用这种抽丝剥茧的方法研读了4-6部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再拿到一个新的文学文本,会更有语感。
新大纲paper1中对文本的分析不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只就引导题给的焦点,或者你自己再拟一个焦点,然后围绕这个焦点展开分析论述,这就更考察这种“深挖洞”的能力。
积累文本素材
学中文的同学需要练就一双文学的“火眼金睛”,发现并积累身边的文本素材。如前所述,我们非文学文本的选择范围可谓浩如烟海,但凡我们目之所及能传递信息的,都可能成为我们研习的文本。比如看到一张广告传单,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个图片有什么特别的吗?用的什么颜色,为什么用这种颜色?用的什么字体,有何表达效果? 是如何排版的,为何如此设计?文字部分又用了什么手法? ……
“留心处处皆学问”,如果大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身边这些最习以为常的文本的文学性,那么我们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至少达成一半了。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若能如此,我们的课程便会变得亲切可感并且其乐无穷。
要有批判性解读能力
在解读文本时要勤烧脑,珍视自己的个人感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我要我觉得”;当我们意识到平台、作者的个人经历及情感倾向等因素可能对文本的写作意图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可能有意引导和操纵读者时,我们在面对纷繁的媒体文本及其观点时则更应该警惕并保持清醒的认识。
新大纲也给了学员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比如IO全球性问题的确定、两个文本的匹配;高级课程论文的选题和选材;paper2所用的两个文本的选择,都由学员自己在研习过的内容之中自由搭配选择,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给同学们关于IBDP中文A考试的一些小建议:
1.关于卷一的建议【IB中文A课程应该选LL还是LIT?先来了解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吧】
卷一主要是要你对给出的文章做一些分析。所以要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和文体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他们的特征,应用方法和表达效果。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不可以忽略引题。先回答引题所要求的内容,再去写自己想去写的部分。其实,卷一是有一个公式可以套的。这个公式,大约分五步走:
1.受众和目的
2. 内容和主题
3. 语气和情感
4. 文学手法
5. 结构
按照这个结构分析写出的文章,虽不能拿7,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极好的入门手段。在更多的练习之后,文章就不必再遵循这样的格式。可以在分析文章时找到自己想说的重点,再将五步走的内容无声地包含进去。这样写,文章结构可以更加的自由,也能体现同学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卷二的建议
卷二主要是让你从某些方面比较你们所选的两部文学作品,通常是一本来自华人作家,一本则为翻译作品。所以要努力做到熟练掌握两本选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比如,作品主旨,人物特色,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等等,最好能背诵其中某些句子。因为准确的例子会为你的分析锦上添花。
此外,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也会使你更好的把握作品。
口试的建议【IB中文A口试这样复习 为你强势拉分】
口试主要是让你对所选的文学作品进行一些口头分析,关于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可参考关于卷二的一些建议。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准备好稿子,将所要注意的点整理然后背诵下来,充分利用口试前20分钟的的准备时间。然后在做口试时,不要太过于紧张,努力做到口齿清晰,语速适中。
在回答问题时,要提到引题所要你回答的内容。答题时有一定的结构,例如:文章大概内容→人物特色→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总结。
ps:多用些花哨的连接词(“无独有偶”,“不约而同”,“如果说…,那么…”),文学评论术语(“载体”,“意境”,“营造”,“矛盾”,“意象”),以及升华词汇(“含蓄”,“抗争”,“科学性”,“形象性”,“论辩性”,“个人和社会”)。评卷导师看见一定会很喜欢的...
Chinese Lang&Lit,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它看似简单,其实也是需要投入精力与时间的。除了对文学有一定的敏感度之外,平常可以通过多读多写多说来进阶自己的文学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你更好地复习IB中文A。今年大部分地区的IB还是会正常考试的,时值3月中旬,冲刺倒计时已开启,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仅剩的时间认真学习,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上去。如果你觉得越复习越没有毫无头绪,离重点越来越远,可以点击预约试听【唯寻IB复习冲刺班】,帮你找回状态——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