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些AP宏观经济学考点,这次仍然给大家带来了AP宏观经济考点,如果有复习需求的同学赶紧来跟我们回顾一下这些考点吧!
总需求
总需求:它表示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下经济中所有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在现阶段大家可以参照需求曲线来记忆,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
总需求的构成:Y=C+I+G+NX,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构成。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总需求Y=C+I+G+NX,可见,影响C、I、G、NX的因素都能够影响到总需求。消费受居民收入、利率影响,投资受利率影响,G是政府政策,NX受贸易政策、汇率影响。
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
乘数效应:乘数有很多种,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等等,它们都是指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后引起收入的变动与该变量变动量的比值。叙述有点绕,看公式,乘数=ΔY/ΔX,这里X可以代表上面说的变量。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消费或投资降低这种现象。
注意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对比,同样是政府支出增加,一个会引起收入的多倍增长,从而消费增加,一个却导致消费下降。原因在于二者所基于的经济状况不同,乘数效应起作用时,经济中有大量闲置资源,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抬高资本市场的利率,从而不会导致投资降低。而挤出效应是经济已经没有闲置资源,此时政府增加支出,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均衡,抬高利率,从而挤出投资。
总供给
总供给:它表示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下经济中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供给量。
短期和长期的不同: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产量随价格变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产量与价格无关
工资与价格的黏性与自由伸缩性:对应于短期和长期,短期内工资与价格黏性(即变动缓慢甚至不变动),长期内自由伸缩(自由变动)。但同时,在短期内,凯恩斯学派认为工资与价格是黏性的,而古典学派认为它们是自由伸缩的,这是两个学派争论的焦点。
货币、股票、债券
货币:一种交换媒介,通过它使得物物交换的弊端得到克服,从而活跃了经济。
股票(stock):代表企业所有权,进而可以索取企业的利润。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货币的时间价值:由于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即有收益又有成本。因为把钱存在银行,至少可以得到利息,但得到利息的同时会遭遇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实际购买力的降低。因此未来的货币拿到现在需要经过换算——折现,公式为P0=Pt/。
货币供给的度量:货币供给指是指某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或回笼)货币的过程。一般来说,货币量=通货+活期存款+小额定期储蓄存款+大额定期存款。
银行与货币的创造:当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时,账面数额加上贷款数额使得经济中货币的数额比原始发行的货币额多,此时称银行创造了货币,这个比值称为货币乘数。
货币需求:D=L(i,Y),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比,与收入呈正比。因此,当经济繁荣时,货币的需求会增加,此时中央银行需要发行货币,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资本市场:中央银行作为货币的供给方,公众及企业作为货币的需求方,由此形成的市场称为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
可贷资金市场:以货币为商品交易的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考虑储蓄和投资,居民储蓄与利率呈正比,企业投资与利率呈反比。
虽然今年依然有很多美国大学接受test-optional的政策,但AP这样的标化成绩依然是知名大学的重要录取依据。所以不论是AP宏观经济还是其他科目,大家的冲刺理想分的节奏还是不能松懈。如果你计划选修很多门AP,但不知道怎么高效复习,可以点击预约试听【唯寻AP复习冲刺班】——
点击
AP宏观经济国民经济知识点分享 复习的你千万别漏了这个知识点
查看。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