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这部分,态度的考点众多,虽然今年AP大考面临尾声,但是明年的大考时间已经出炉,同学们可以开始准备复习了。下面来给大家讲讲AP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重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
对象性
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认知
情感
行为倾向
认知的英文是cognition,简称C,情感的英文是affection,简称A,行为倾向的英文是behavioraltendency,简称B。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功能与维度
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
自我防御功能
这种防御有利于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的确立,并能减少焦虑,减少消极情绪。
价值表现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
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态度有五个维度
方向
强度
深度
向中度
外显度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依从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的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和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弱相关。
(2) 认知不协调理论: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以退为进(Thedoor-in-the-face):先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要求,然后再做出让步。
互惠的规范(Norms ofreciprocity):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如今AP成绩也能够申请牛剑G5大学了,所以如果您想进入优质院校的话,AP成绩可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AP大考中,考出好成绩吗?赶紧来参加唯寻AP暑期先修班,让您AP各个国际课程门门开花。点击【预约试听】即可报名!
点击
AP心理学Abnormal Behavior讲解 变态心理学的行为原因你了解多少
AP心理学霍桑效应知识点讲解 这个额外的心理学知识点赶紧收藏
查看。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