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学习AP心理学的过程中,华生这个人应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本期来给大家讲讲AP心理学华生观点以及他都有哪些研究方法!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先驱,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寻找控制不同物种的可观察行为的规律。
观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②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实验法。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即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频因律和近因律。
③华生认为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
研究方法
基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目的,华生特别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主张放弃心理学研究中传统的主观内省法而采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行为。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华生把观察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借助于仪器控制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观察。另一类是借助于仪器的观察。
(二)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是华生将巴甫洛夫在生理学中首创并使用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中对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最能体现其行为主义观点的研究方法。华生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另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
(三) 言语报告法
这是研究正常人行为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来实现的,又称口头报告法。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甚至在病态者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觉察自己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的是以语言方式实现的,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这是能够观察到的反应。
(四) 测验法
华生反对传统心理学把测验法归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他认为,测验不仅是心理学中纯粹应用的技术方法,也是心理学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尽管这种方法还不完善,但可运用于人类行为的分类研究。华生所说的测验法与以往的测验法有所不同,即它并不是运用语言所进行的行为测验,而是测验被试对测验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扩大测验法的范围,将其运用到有语言缺陷的人身上。
(五) 社会实验法
社会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华生的行为主义有两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形成一套能 够更有效地改变社会的心理学原则”。社会实验法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化或应用。运用社会实验法既可以考察由于社会情境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也可以考察引起这种变化的社会情境。但无论如何,其最终目标都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社会。
华生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转向,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日趋客观,也使心理学更接近自然科学。但客观地说,华生并没有创造新方法,只是扩充和完善了原有的方法并加以强调而已。
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
(一)本能理论
华生对本能的看法前后并不一致。华生早期并不否认本能,只是要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本能,正如他要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切行为一样。但是,后来华生又完全否认本能,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的概 念”。华生在本能问题看法上的转变,表明他已由“相互作用论”转向“环境 决定论”。
他曾夸口说:“给我一啊 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一一医生、 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们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如何”。在华生看来,通过条件作用这种最基本的途径并控制好外界刺激,就能形成各种符合要求的复杂行为。
(二)情绪理论
华生对詹姆斯的“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体验”的观点表示不满,他认为意识经验不是情绪行为的必要构成要素,情绪只不过是对特定刺激所作出的身体反应。
通过对人类婴儿的观察与实验研究,华生认为婴儿有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亲爱,而且每种情绪都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恐惧是由突然的响声或身体失去支持而引起的;愤怒是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而引起的;亲爱则是由抚摸皮肤或性感带而引起的。
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岀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他根据艾伯特形成条件恐惧反应的实验事实,认为条件化是情绪发生和复杂化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婴儿时期就具有的三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且实验也表明,所形成的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泛化或迁移的作用。
(三)思维的外周理论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思维是发生在大脑内部的心理过程,但华生却认为思维就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它不过是生物过程的一部分”,既可以表现为类似言语的各种反应,也可以表现为非言语形式的身体反应活动,但“在外显的言语中习得的肌肉习惯对内隐的或内部的言语(思维)负责”
华生认为,能够支持其思维的外周理论的经验性证据是非常有限的,他所提供的最好的证据是对儿童早期和聋哑人的自然观察。聋哑人在阅读和思维时总是经常出现与手势语言相联系的手部运动。
华生坚持认为不应该忽视外周事件在思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思维就是“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反应。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华生的思维的外周理论既缺乏足够的证据,又存在着内在的模糊性,而且他如此强调外周事件以至于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这是我们在研究和学习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四)人格理论
在华生看来,人格是个体整个行为模式的总体,是个体一切动作的总和。他给人格所下的定义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而发现的活动之总和。换言之,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青春期之前,是习惯行为模式形成、成熟和变化最迅速的时期,此时人格的变化也最快。成年期以后,由于大多数个体安于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如果不是不断地受到新的环境刺激,其所形成的习惯行为模式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因而其人格的变化也就非常缓慢。
至于如何才能改变人的人格,华生认为:“彻底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重塑个体,用此方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 他们改变环境越彻底,人格也就改变得越多。”
如果你还没找到合适自己的AP补习方法,点击预约试听【AP暑期精品班】,培训前为每位学员出具前测报告,定制学习计划。平时查漏补缺,考前集中冲刺,海归AP导师将和助教一起打造理想分大神。
点击
查看。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