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中消费者剩余这部分涉及到众多的定理和考点,很多同学也会搞混淆这些定理。下面来看看Alevel宏观经济消费者剩余考点有哪些,同学们又该怎样去理解记忆。
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衡量的是消费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也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和不得不支付金额之间的差值,是需求曲线下方,价格上方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消费者剩余公式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简单地说,不管是买者还是买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随着收益越来越多,社会财富则越来越多,累积成的收益就是社会总收益。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买者的实际支付价格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总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所创造出的财富就是这个公式里的总剩余,因为社会的财富总积累,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公式组成的,而那些政府干预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减少社会总财富的过程。
影响消费者剩余的因素
垄断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上的低效率。垄断不仅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而且还涉及制造和竭力防止这类转移的成本。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作为谋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这种福利损失也称无谓损失,是指实际收入的损失,或由于垄断、关税、配额或其他破坏所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了垄断定价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证明。
政府规制的影响
政府规制一般都有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规制措施出台的背后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集团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监管从设计到实施都首先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并非从全民或公共利益出发。依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规制政策以牺牲大集团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小集团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监管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监管安排同样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政府对产业的监管调控进程往往为少数存在利益相关性的企业所左右。他认为,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
税收的影响
不合理的税制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制度、生产、分配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不同于普通的考试,复习也和比较常见的背记刷题模式不同,国际课程思维和解题逻辑是很重要的,如果离考试越来越近,但你还没有找到复习方法,可以让学术能力超群的导师来点拨思路,点击预约试听【唯寻ALEVEL复习冲刺班】——
点击
9个Alevel宏观经济学考点讲解 想学好宏观经济就一定要吃透Indicator和Policy
Alevel宏观经济就业知识点讲解 考试要考四大主题之一的充分就业零碎知识点来了
查看。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