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化学中酸碱理论是Topic8酸和碱章节的内容,这一节无论是SL还是HL的同学都要学,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IB化学知识点酸碱理论吧!
酸碱电离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
酸碱电离理论是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在1887年提出的。
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施泰德(J.N.Brønsted)和英国化学家汤马士∙马丁∙劳里(T.M.Lowry)在酸碱电离理论的基础分别提出一种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所以又称为 Brønsted–Lowry 酸碱理论。
相对酸碱电离理论,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也不再有盐的概念了,把电离理论中的盐分别归类到酸和碱里了。
该理论认为:凡是可以释放质子(氢离子,H+)的分子或离子为酸,凡是能接受氢离子的分子或离子则为碱。
酸碱电子理论
质子理论把电离理论中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离子” 的前提扩大到 “能给出H+ 的物质都是酸”。H+是失去了原子核外一个电子的氢原子,也就只剩下一个1s空轨道。所以,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Gilbert NewtonLewis)进一步把酸碱的范围扩大,用任意的空轨道来代替这个H+的1s空轨道。这就是酸碱电子理论,也称为 Lewis 电子理论。
根据配位键的定义,酸碱电子理论中的酸有空轨道能接受孤对电子,就对应着配合物的中心原子;碱能给出孤对电子,对应着配合物的配体,那么,酸碱反应产物就是配合物。
该理论认为:
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电子对接受体,简称受体;
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即电子对给予体,简称给体。
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酸碱溶剂理论
酸碱溶剂理论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其内容是:凡是在溶剂中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叫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叫碱。
按照溶剂的自偶电离情况,可将溶剂分为两类:
质子型溶剂:自偶电离过程中有质子参与的溶剂,如水,液氨等;
非质子型溶剂:自偶电离过程中无质子参与的溶剂,如四氧化二氮,三氧化硫等。
按照溶剂的酸碱性,可以将溶剂分为:
两性的中性溶剂:既可以作为酸,又可以作为碱的溶剂。当溶质是较强的酸时,这种溶剂呈碱性;当溶剂是较强的碱时,这种溶剂呈酸性。常见的例子有水和醇;
酸性溶剂:这种溶剂也是两性溶剂,但酸性比水大。常见的例子有乙酸,硫酸等;
碱性溶剂:这种溶剂也是两性溶剂,但碱性比水大。常见的例子有液氨,乙二胺等。
点击
IB化学考试答题注意事项分享来了 快来拿满你的IB化学7分吧
查看。
学习有方法,成长看得见
筑梦牛剑/G5/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