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应该都被电视剧《小舍得》刷屏了,在电视剧中大家能够看到如今留学压力,学员家属焦躁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所谓鸡娃的诞生。尤其是一些体制内的学员家属想让学员走国际教育这条路,势必会加强学员的学习,那么体制内学员如何应对国际课程留学压力呢?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小别离》和《小欢喜》热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的教育焦虑了,中国学员家属的“鸡娃”行为也早就是标配了。有人说,难道只有中国,或者只有亚洲是这样吗?当然不是!21世纪,“内卷”是一个全球现象,每一寸土地都在卷,根本逃不掉。
还记得《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吗?美国的学员家属同样面临着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拼命“鸡娃”,让学员成为自己所处阶级中的人上人,也是每一个美国妈妈的目标。
但是,美式鸡娃和中式鸡娃在很多层面上是差异很大的,有很多学员家属会发现,自己拼命“鸡”出来的娃,根本无法适应进入国际教育之后的冲击,中美鸡娃,究竟有何区别?
目的不同
中式鸡娃基本上都是以留学为目的,小升初、国际学校择校、高考,每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出口,一切鸡娃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出口的要求来进行的。包括现在盛行的“素鸡”[1],钢琴、马术、击剑……听起来很fancy的课外活动,只是为了包装学员的形象,这种打着素质教育的名头,实际上根本就不care学员是否喜欢或者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的鸡娃行为,对于学员来说,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负担。
[1] 素鸡:以素质教育技能为培养方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才艺;与之相对应的是“荤鸡”,指以国际课程类内容为培养方向,以进阶语数外成绩为主要目标。
在国外,父母也会培养学员课外的兴趣。
根据Pew Resarch Center的数据,早在2015年的美国,父母本科学历以上的家庭中就已经有接近50%的学员在5岁前就开始上课外兴趣班;在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家庭中,有84%的学员参加体育训练,64%的学员做过志愿者,62%的学员上音乐、舞蹈或者艺术课。但是与国内学员家属不同的是,美国的父母很尊重学员的意愿,他们对于学员的个性包容度也更大。
对于中国的学员家属来说,“别人家的学员”是挂在嘴边的模仿对象,把自己的学员培养的像榜样一样优秀,是大多数父母的目标;而美国学员家属更希望自己的学员按照他们想要的样子去成长,最大限度的保留他们的独特性,而不是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优秀人才”。
这恰恰是符合美国知名大学的要求的,美国招生官希望申请者们展示的,是一个的个人形象,是这个学员自我成长的经过,而不是他们为了进入这所学校才去做了哪些事情。
▲ 部分大学对于学员核心能力的要求
内驱力 vs. 外驱力
与鸡娃目的相对应的就是鸡娃的方式。中国学员家属往往通过“外驱力”的方式鸡娃,也就是通过高压来推着学员不停的跑。但是,这种外力却往往会造成学员的“反作用力”,也会让他们在外力一旦卸掉的时候,就迅速的放松自己(例如很多体制内的学员在进入大学,获得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之后,就开始消极应对学业);
▲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而美式鸡娃则非常看中“内驱力”在学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学员心里对于某个事物的真心喜爱,会给他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去探索和挖掘。对于美国大学教育模式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导师绝不会像初国际学校的导师那样耳提面命的告诉你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一切都靠学员的自我驱动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而做自己喜欢的事,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最好的“驱动力”。
对“抢跑”的理解
“抢跑”概念是鸡娃领域非常普遍的一个目标,对于中国的学员来说,在国际课程辅导班里超前学课本内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学阶段,甚至没有在幼儿园阶段超前完成一、二年级学习的学员会被优质的国际学校早期拒之门外。
而美式教育中的“抢跑”更着重于提前培养学员以后会用到的能力。美国的学员在进入大学伊始就已经表现出非常优秀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去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办法。
我们常说国外的学员学习压力小,但实际上,他们是通过减少一部分的学习压力,来给予学员充分的空间去感受基础国际课程的本质,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
父母参与的角色定位
“鸡娃”盛行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的参与度显著增高。与我们小时候爸妈的“放养政策”不同,现在的学员往往在过多的注视下成长。兴趣班、辅导班接送是标准操作,甚至在《小舍得》中,还出现了学员家属为了节约学员的时间,替学员去上辅导班,回家再教学员的操作。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但中国的父母在学员教育上的参与,大多还是以“监督者”和“指导者”的身份,防止学员在学习路上“走弯路”;而美式家庭中,父母多以“陪伴者”的身份参与学员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从精神和情感上给予学员支持和鼓励。
很显著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学员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并不完全来自于性格的缺陷或者是能力的不足,而是长期在高期望、低自尊的环境中成长所导致的固定认知模式。每个学员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更好的保护学员的自尊,而不是一味的高压“鸡娃”。总结来看的话,中美鸡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以谁为核心”,是把学员的意愿放在首位,还是把学员家属的期待看得更重。
很多国内的学员家属在解释为何用自己的意志或推测去决定学员的人生的时候,都会这么说:
“学员还那么小,他们怎么知道什么是最适合他们的?
他们又怎么知道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最后会通向哪里?”
其实,在这个越来越多样化、各行各业也越来越精细化运作的时代,很多学员家属对于自己所在的产业和领域外的世界一样是不了解的,也无法替学员决定未来的方向,学员的能力更加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工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Personality)与适合从事的任务(Occupational Identity) 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按照不同的人格特质,霍兰德将人才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每一种人才类型对应着其独特的能力优势。
因此,唯寻国际教育立足于霍兰德的理论,结合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对于五大类国际课程的学习范围、核心能力要求,并借鉴 SDS 量表构建逻辑,研发了《A-core模型测评》。
测评共包含潜在能力优势 × 国际课程兴趣共 11 个维度的超 120 个题目。
在测试中,通过对学员的 6 种潜在能力优势、对于 5 类国际课程兴趣强度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学员最具开发潜能的核心能力(Core-Ability),与潜在国际课程兴趣(Academic Interest),并进行分析,通过唯寻留学规划师针对性的解读,帮助学员理解到:
我现阶段具备优势的核心能力 & 其在我学习生活中的表现
还有哪些具有开发潜能的、我尚未意识到的优势
我的兴趣国际课程领域 & 它们怎样与生活相关
国际学校阶段哪些背景提升任务更 Fit 我的模型
以上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这些信息了,其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用对方法对学员的学习更重要,只有引起学员的兴趣,学员的学习才更有动力。想知道更多有关怎样让学员更好适应课程的信息吗?那就赶紧点击【预约试听】了解更多吧!
点击
如何进阶学员的英语阅读能力 先从包玉刚御用的Star Test测试做起
想知道怎么进入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吗?这些重要的报名时间节点千万别错过!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