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点开了这篇推文的你:
你好,日安。
我是Jocelyn黄婧颖,星河湾2020届一班,朋友们叫我Joss/Josa,或者乔乔。
头发一直很乱,咖啡一直很缺。
个人履历毫不惊艳,兴趣爱好泛而不精,心态很佛很随意,但就是有咽不下的气作为底线的坚持。坚决果断是唯一的优点,喜欢彻彻底底把自己投身所爱。
没有普世的申请经验,没有值得复制黏贴的干货攻略,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的平凡成长经历而已。

1
接受质疑
然后用它创造一个励志故事
初中是体制内一所非重点的学校。
初中一年级,看到走廊张贴的中考分数榜,同学在旁边评论:“我们学校根本不可能有人考到600分以上。”
我转身质问她,“谁说的?”她回我:“本来就是。”
我把这事记了三年,想着等到中考之后,把成绩单拿到她的面前,再和她说一句:“谁说的?”
最后中考的时候,我考了606。
高一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我坐在客厅里。
爸爸的朋友那一年刚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门读书,是一个“有经验”的价值,但他却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他翻看着我的成绩和活动,尖锐地告诉我:“你的情况,申请前三十根本毫无竞争力。”
我一向最反感别人说我不行,那一刻气血上头,差点彻底抛弃什么礼貌和涵养,跳起来就要控诉他的专横独断。我妈把我拦了下来。那是十年级的事情,那时我毫无底气。然而就是这样的质疑让我无法咽下这口气,表面上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笑着坐下,客客气气继续听他讲,心底恶狠狠地发誓:我要把前三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来,甩在你脸上。
然后我做到了。
然而有趣的是,直到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忆起我受到质疑的经历,才意识到这些声音只不过是像种子一样钻进了土里,换了形态生根发芽,它们悄悄地成为我的动力。我并没有像少年漫画里的主角那样,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脑子里适时回荡起曾经立下要成功的誓言,而是让这样不服输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热情和志向。问之原因,我猜是因为在最初生成这个努力目标的那一刻,我就坚定了信念要向着这个方向,我不需要那个声音一次次提醒我不要放弃。


2
“我就要在八月申请维克森林”
最初见到Wake Forest的名字是在US News的排行榜,最初吸引我的是“forest”这个出现在名字里的单词。后来,朋友告诉我维克森林有漂亮的樱花,老师告诉我维克森林Rolling录取。
Rolling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掌握时间进度的自由。
“之前就有人在八月录了维克森林。你要不要试一试?”
八月提交,不出意外就可以在正式开始ED申请之前知道申请的结果,若是森林让我死了这颗心,那我还有机会和时间重新出发;唯一的坏处就是需要我在八月之前的暑假独自完成维克又多又杂的八篇文书的写作。
百利无一害,我心想,那为什么不试一试?
我一向不爱犹豫,于是很快的,我就下定了决心,要在六月份开始申请维克森林。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除了已经安排好了的暑期活动,我推掉了其他活动,专心磨那几篇250字不到的小文书。
家长和朋友都问我会不会后悔:会不会后悔没有冲向排名更高的学校?会不会后悔有可能离开申请季,失去品尝酸甜苦辣的权利?而我只一心觉得,这是我的机会,我一定要抓住。
没有能力和时间安排访校,我用官网的视频图片介绍代替。红砖蓝瓦的钟楼前面是草坪,阳光照射下散发出香气,远处包裹在各色的树林之中。秋天的晚上星空闪耀,路灯映出红棕色叶子的靓丽色彩。有很多的树、惬意的空气、柔和的钟声和夜晚的星星点点。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为热爱,无论是哪一片角落都是我理想校园的影子。
所有的心动都只能带来最后的一个结论:我要让森林听到。

3
不求目的
只是为了所爱
我以平凡自居,并不是自谦的语句。相比较我的同学们,我的活动和成绩都只能用“还算能看”来评断。前两年的高中生活跌跌撞撞,始终在努力平衡自己,始终在勉励不让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丢失自信,始终在试图弥补自己的缺陷,始终在要求自己保持自我。
驱动我的永远是热爱,所做的所有活动也都是基于所爱。高一参加了戏剧社,从刚入学的懵懂迷雾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投身的归宿,就像许多青春片的角色一样,在社团里、在舞台上成为另一个自己,在平平无奇的生活里找到了唯一的自信。后来我意识到,我所需要的是繁忙而充实的生活,以至于没有时间再去做无谓的比较、打乱平静的心态。我又纵身投入许多其他的活动,并无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Drama社三年所饰演的三位角色
申请时填的专业是生物和心理学。
早在我意识到之前,心理学已经渗透到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读剧本的时候分析角色,作为讲师的角色时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记录社会热点新闻时评论的角度,甚至是与朋友沟通交流时的表达方式,每一刻我都在悄悄受到影响,然后终于发现我对这些细节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无限好奇。但那还不止,每一个心理学上的理论和现象似乎总有生理基础作为支持,那便是生物和心理中交叉相融的部分。
我本是不喜欢竞赛这一类用一场课外的考试来定义一个人在这一个学科上学术成败的活动的,然而Brain Bee脑科学竞赛带来的新鲜感以及复赛时的教授讲座意外地吸引了我。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认认真真准备了比赛,并且顺利地跨过了复赛的门槛,第一次体会到吸收的快乐和被海量未知的不确定性填满的喜悦。
复赛前一晚,坐在北京的酒店的床上,我望着电脑里大脑的模型和相关疾病的案例,再一次确定了自己想要在大学里继续这一方向的学习。

4
因为追求自由
所以要约束自己
我读书,给漫画做汉化,写一些小文章,想要得到做成之后的小小喜悦。
我接二连三地给自己揽活做,学一些并不一定常用的技能,想要的是专注其中时的小小满足。
时间被有意义的事充实起来之后,熬夜也是一种快乐。
有一段时间,学校的学习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压力,临近考试却有大量遗漏的知识点没能掌握,essay的ddl迫在眉睫,而我面对打开的文档脑子里一片空白。身边是舒适的床和手机里的游戏,脑子里的惰性因子只会反复重复如下一句:别学了去玩吧,是游戏不香了还是床不好躺了?
那时我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就是自由,而学业压力是限制自由的阻碍,为了追求我所想要的那种“自由”,我经常整天什么事都做不了,夜晚闭眼躺在床上,沐浴在短时欲望满足之后,反思一天一事无成的愧疚感中。直到体验过To-do list上的每一个框框中都打下完成的勾之后所获的的满足感之后,我才意识到先前所谓自由的追求,全都是我幼稚的借口。

是我本人(不是)
同理适用于申请的材料列表上的一个又一个勾。比最终截止的ddl早几个月写完所有文书,也是我对我所相信的那种自由的追求。

最后一些TIPS
01
“自己”最重要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与众不同的自己,个人经历是无法复制的;同理,心态和思想也不能。申请的过程是思考自己的过程,不是包装自己的过程;与人比较是充实自己的契机,不是自我放弃的借口。申请季人应该做的事情是坚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听说这个学校好进,大家都申请,那我也就它吧。”
02
胆子大一点,顾虑少一点,
心态就会好一点
高中三年,其实我有很多的遗憾。最后悔的事是没有鼓起勇气参加ASB竞选。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害怕自己所参与的活动已经太多,害怕成绩和身体受到影响,害怕自己落选,害怕“对未来没有用”。然而就是这些顾虑让我封闭在了自己的comfort zone里。也许迈出那一步之后,今天的我还能更加有所不同。同理,如果做任何选择之前都顾虑这么多因素,那必然会因为担心而开始焦虑,事后又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遗憾或后悔。选课是如此,做活动也是这样,本着自己最初的意愿去选择,我认为才是发展和塑造自己的最佳方式。
03
不要被他人的看法所影响,
但是他人很重要
在此先让我对我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人表示感恩。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他人的存在每分每秒都在影响着我们心中树苗的生长,无论是偏见、质疑,还是鼓励和帮助,聆听他人、接受他人是保持自己的捷径。误解是世界上最遗憾的事,沟通则是避免其发生的方式,而保持沟通和交流在申请季有着非同一般的功劳。所以,在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在感受不到自己的鲜活动力的时候,要让他人走进自己的苗圃,把水壶信任地放到他们手上,通过沟通和交流唤醒那一份受到挫折和疲惫打击的动力。
04
不就是要破釜沉舟,
我都行了那你一定也可以。
05
加油。
THE END
文 | Jocelyn Huang
排 | David Zhang
图 | Jocelyn Huang & Heidi Yuan
审 | Selin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