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战争留下的阴影,对于我们一代的青少年来说,仿佛没有那般刻骨铭心了,曾经动荡混乱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而去。如今,人们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可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带领人民走出硝烟的英雄们,例如周总理。所以,利用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加长版”假期,我阅读了《周恩来传》。
在我的印象深处,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身穿西服,英姿飒爽,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望着东方,双眼流露出对祖国未来的期待,以及快要溢出的对人民的爱,着实印证了当时老百姓的一句话:“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屡遭不幸,充满艰辛。自幼与父亲聚少离多,同叔父生活在一起,不幸叔父病逝,之后便跟随叔母生活。谁知叔母很快也去世了,导致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担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不仅要打理家事,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用“时势造英雄”和“逆境出勇者”这两句话形容周总理简直再好不过了。那句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誓言足足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在周恩来波澜壮阔的这辈子里,他无时无刻都在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拼搏,为百姓而奋斗。躺在病床上的他,微微睁开双眼,对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事了,去照顾别的患者百姓吧,他们更需要你们。”
这是周恩来最后一句话,他仍然心系祖国、心系人民。
相比之下,现在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以前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而我们仍然在无休止的抱怨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清楚记得上学时,待在教室里喊闷,走出室外喊热;宿舍住在高层叫累,住在低层叫脏;自己破例在教室打闹,弄坏了门框,却反去责怪学校做工质量太差,想想都觉着好笑。然而认真反思一番,会发现如今人们大多还只为自己着想。生病住院时,恨不得护士时刻守在身边;外出餐厅里,多希望服务生随叫随到。
仿佛身边的一切最好都能从了自己的心、围着自己转,但是扪心自问,当周围都在服务自己时,自己为人民、为社会又做出过什么贡献?凭什么坐享其成?而我们往往也会在追求自己所期待的“完美”时,大大忽略了旁人的感受。这样想的话,身处一个过于幸福的环境反而对我们不利,学会居安思危,才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待身边事物时,也应该学习周总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尽管我们无法像总理一样抛头洒血为祖国,但至少,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家庭和身边的人承担一些责任,而非安于现状,甚至奢求更多。更要对自己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学习,牢牢抓住机会,多思考多学习,不去计较个人工作量的多少,不辜负前辈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环境。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现在吃过的苦,都是未来的糖。若每个人都能学会承担,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我们的祖国肯定会日渐繁荣,富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