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关于申请大学这件事,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个人拓展、兴趣、喜好,还是纸面上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与校内成绩,抑或是课余的各类活动与竞赛,都是一个申请者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申请的各个侧面分开来看;诚然,这样做可以帮助申请者理清自己的思路与规划,但是到最后,这些侧面一定是要能融合的。申请的过程是一个完善与展现自我的过程,它面向的对象首先是申请者自己,其次才是招生官——是学生自己要上大学。所以,高中的几年下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对得起自己。不论做了什么事,都要从中寻找它对你的意义。
今天的分享,我原本想继续我写文一贯的奇异风格,后来放弃了这样的念想。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前期学习到最后获得录取的历程。我会按照时间顺序,方便大家看清我的基础、发展与探索。
——Maxwell
HY 2017, SSBS 2020, Yale 2024
探索
第一个阶段是高中之前。对于我来说,高中之前的日子是在探索与积累。我后来选择申文学专业,这在我初中时是从没有想到的;然而,彼时的积淀却对今日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初,跟大多数华育人一样,我也想去上中想上清北,也先后被选进数学和物理小班,一切中规中矩,虽然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没有耐心刷题,但参加竞赛是体制内学生的正常道路。后来,我接触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并且借由欧洲的现实主义作品建立起了文学与我个人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当时我尤为喜爱济慈、雪莱和柯尔律治的诗歌,以及雨果、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这三部小说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自此,我与数学物理竞赛渐行渐远。
文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人直接面对自己的灵魂,并且理解他人的想法——共情,对内;对外,是它的本质。阅读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提炼了我对人性的洞察与感受,这也是文学学习上极为重要且基本的能力。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我当时的休闲读物,扩展了我对文学史的理解;虽然现在看来,这本书有许多主观臆断和不严谨的地方,但它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文学史入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主观因素很多的书,读者必须要加以思考。
九年级同时进军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文学,我成为但丁、莎士比亚、乔伊斯和福克纳的崇拜者。《喧哗与骚动》和《坎特伯雷故事》丰富了我的暑假,秋冬的马路上有《哈姆雷特》与《麦克白》相伴,中考之前我的大多数课外时光则交给了《都柏林人》与《尤利西斯》。
今日回想起来,我依然万分怀念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借给我图书卡,让我可以从图书馆一次性地借到15本书;是他们容忍我不断向他们“推销”文学故事,从而也给了我自己不断阅读的动力。(衷心祝福他/她们高考顺利。) 如果没有启蒙时期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我在文学上断不会有今天的深度。
决定放弃上海中学的推优名额而选择星校后,暑假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现代主义文学。艾略特的《荒原》成为了我的暑期读物,我也在上图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它。通过艾略特的诗歌,我第一次把自己之前广泛涉猎的古典与现代作品结合起来,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下去揣摩。虽然方法上非常本真与稚嫩,但是对于我理解文学的过程意义重大。
九年级的暑假我还参加了Duke Kunshan University的TIP项目,学习历史流行病学,选择这个课程纯粹出于儿时对生物科学的狂热兴趣。那是一场完美的住宿体验,也是我第一次在纯英语的项目中遨游。和朋友们下棋、桌球的课余时光是最令人怀念的,我对它的记忆不仅有受用的知识,更有美好的晚霞和夕阳下的欢笑。我以前从未住过宿,不管是在自理方面还是与人相处方面,在TIP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前些日子和TIP的好友们相聚,很开心大家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2
自知
经过为期两周的星河湾暑校后,我正式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开始了高中的学习。高中阶段不仅要完成课业上的学习,还要准备大学申请的种种基本必备任务,以及完善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在高一的时候,我打算以生物作为自己的专业,觉得自己不仅对生物兴趣浓厚,从小就是生物迷,而且在理解生物概念方面也很出色,DUKE TIP学习流行病课程的游刃有余也更增强了我的信心。那个时候,我找了七八本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书籍,准备大干一场。通过校内学习与自己的钻研,我确实有所斩获:不仅校内生物成绩优异,随后也在pre-AP阶段就取得了AP生物的5分以及英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金奖(我们这届生物好的同学很多,星校有非常优秀的生物教学团队。)
高一上学期,除去生物方面的准备与探究,我也了解到了标准化考试的存在与重要性。得益于暑假里与刚开学时做了不少习题以及过往在语言上的积累,我在高一上就基本完成了TOEFL与SAT,取得了117与1570的成绩,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拓展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爱好。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他们发现我聊起文学滔滔不绝,于是便有了申请文学专业的提议。经过细想,我意识到我从初中起就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文学与艺术上,自己可能也愿意在这一方面再投入一些精力,渐渐便有了从生物到文学的大转变。我从了解AP项目起就一直欣赏AP文学课程的设置,觉得它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决定文学专业也让我有参加AP文学与写作考试的正当理由。
高一文学课上的新批评主义给了我在文本细读方面的系统训练,语言和文学老师才学经验兼具,令我受益匪浅。我花了许多时间在古典的作品上,课内外阅读了不少古希腊悲剧、荷马、但丁以及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越是深入地去阅读和了解莎士比亚,人越是会为之惊叹——他是一名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地痞流氓都会欣赏他的作品的真正的大师。课余我开始研究文学理论,耶鲁大学的“文学理论导论”公开课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文学理论让人思考文本的本质以及阐释的过程,对于更好地进行阅读和批评很重要。

高一升高二的暑假我去了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学习魔幻现实主义文学。SHI高手云集,高度竞争。在那里,我接触到了文学批评的最前沿,包括后殖民主义在内的各种当代批评方法,也阅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多部作品。这是一次理论的冲击:对我来说,我过去一年所受的训练都是基于文本细读的,而在SHI所需要的是整合理论并分析批评的能力。经过课堂的激烈碰撞和在图书馆的日夜攻读,我最后写了一篇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研究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美学现象的论文,试图用理论来支撑我对于美学体验的追求;那也是我的第一篇理论批评作品。
高二是以AP为中心的一年,除了日常学习,校内活动方面,我主要在ASB与戏剧社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任务,大家可以去我们ASB和SSBSxDrama的公众号上了解详情。同时,我醉心于古典音乐,每天听上两三个小时的贝多芬、巴赫与肖邦是常态,当然之后也拓展到更多的作曲家。我尤为喜爱贝多芬,不论是他的奏鸣曲、交响曲,还是四重奏,都能让我感到巨大的震撼。星校有不少同学在古典音乐方面颇有造诣,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更是好老师。 课外我还研究艺术史,这也是我十分热爱的领域之一。文学、音乐、艺术,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聆听音乐对于我在文学上的帮助如同我暑假走遍各大美术馆一样大。没有音乐与艺术的文学定然是不完整的。
申请季之前的夏天我去了Iowa Young Writers’ Studio,一个同样让我充满回忆的项目。在爱荷华城这样一个知足常乐的环境里,没有任何竞争,只有友好地写作与交流。不同于SHI较为精英的氛围,IYWS的同学们都是真正热爱写作、热爱生活的人。在这里,我接触了到了许多当代文学,包括不少Iowa Writers’ Workshop毕业的作家的作品。上午我们小组阅读,尝试从写作者的思维去看待作品;下午则是互相修改同学们的作品;晚上则是出去溜达,探索城市。对于这个项目的任何赞誉都不为过,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到它的好。

( Iowa Young Writers' Studio结课合照)
3
收获
不知不觉就到了申请季。对于申请季我反而没有太多感想,做完自己该做的就好了,毕竟决定自己结果的工作在之前几年早就做好了。在选校这一方面,我其实没有太多要求。不管是Core Curriculum还是Open Curriculum,文科理科的课程我都会选,所以这个区分对我几乎没有影响。我个人可能更关注学术氛围。早申请时曾经在耶鲁、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之间反复纠结。耶鲁的英语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授都十分合我个人的理念;加之耶鲁有着一流的建筑、戏剧、音乐以及艺术学院,让我对她的好感倍增。我十分喜欢现当代建筑,而耶鲁在现当代建筑方面的建树可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选择。最后考虑到S处于太自由主义的加州而选择了去东北部。我不是一个喜欢改文书的人,对一篇文书不会做太多的反复修饰。在写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一开始先是比较自由地写作,如若反响不佳便直接重写,更换题材,一气呵成下一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我最后选择了陪伴我多年的爱尔兰哨笛作为内容,大致改了三四遍稿,基本都是细节修改,便定稿了。对于文书,我想说,写真切的事与情感就好,尽量杜绝一切花里胡哨。
我不是一个喜欢改文书的人,对一篇文书不会做太多的反复修饰。在写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一开始先是比较自由地写作,如若反响不佳便直接重写,更换题材,一气呵成下一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我最后选择了陪伴我多年的爱尔兰哨笛作为内容,大致改了三四遍稿,基本都是细节修改,便定稿了。对于文书,我想说,写真切的事与情感就好,尽量杜绝一切花里胡哨。

等待早申结果的日子里,焦虑肯定是有,但是大多通过二次元排解了。其实在决定申耶鲁的时候,学校升学指导张力老师就给我打预防针:耶鲁早申成功概率可能只有30%,必须要做好熬到RD的心理准备。出早申结果那天晚上,我心里想,我怎么可能会是那种因为等大学结果而睡不着的人。嘴上这样说,身体还是诚实的,因为有点紧张那天只睡着了三四个小时,一早醒了,发现是defer,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一点想笑——没有reject我,神奇!
疫情中的寒假,既定的旅行计划被取消,看书、看番、解说围棋、翻译围棋新闻。家里蹲的日子波澜不惊,唯有时不时的面试邀约给我带来惊喜和兴奋。
Ivy Day那天,一个一个开奖,喜悦;最后才翻Yale的牌子,看到被录取了还是很激动的。据说如果录取点开portal会有斗牛犬唱歌视频,但是我忘了开V/P/N就没有看到。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这段话,此时仍然想起。我想重复不重要,这就是对于我的申请季的总结,可能也是我几年来生活状态的写照。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如同《前赤壁赋》中的客一般的遥远的人——从苏轼自己,到陶渊明,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到里赫特,肯普夫,到格罗滕迪克——我都通过他们的作品与之神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最后,特别感谢星校可敬的中外教老师们和苏校长,感谢我校内外的朋友们和父母在申请季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Tips
1. 遵循自己的内心
2. 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3. 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尽力探索
4. 写出最真实自然的自己
THE END
文 | Maxwell Zhou
排 | Maggie Zhang
图 | Maxwell Zhou
审 | Selina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