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时期,用心做好自己
春节前夕爆发的疫情,使当下各个地方的人们在2月份进入了一种别样的生活状态,足不出户,不能上班,不能入学。在这个看似处处平静的外在状态下,人们的内心实则经受着一些波澜。
人们不能自由出行,行踪被限制在小范围内,接受的阳光照射不充足,运动量减少,现实的社会交往几乎没有,平日充实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外加对感染病毒的担心,等等,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焦虑、烦躁、抑郁的概率提升。所有人都在接受一种无形但非常实际的心理考验,包括成人和孩子。

面对这种考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从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来进行调节,来让自己通过这个特别时期的心理考验,成就更好的自己。
首先,在情绪上,当自己有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出现时,要有意识地觉察,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试着去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用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如果在家中发现孩子有这种情绪,父母要对孩子多关注,让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疏通。
其次,在认知上,调整对疫情的理性认识,现状虽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不要让糟糕的感觉蒙蔽了对现实的客观认识。保持一份平常心,做好该做的日常防护即可。
在行为上,可以给自己每天安排一些工作、提升自我的学习,做适当的室内锻炼,并保持规律的作息。

如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防护?
家庭中进行心理防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够保持一份理性、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疫情,以身作则,那么孩子也会相应地有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不妨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防疫知识。在查看疫情消息时要有选择性,选择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避开众多的虚假、渲染、言过其实的小道信息。其次要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接纳,保持适度的重视,避免盲目自信,也不要过度恐慌。在事实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病毒的特点,传染途径,以及预防方法,并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在这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进步和改变及时加以鼓励肯定。
其次,在行为上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往往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很多行为。家长做好每天的计划安排,规律生活,有助于孩子养成自律、规划的习惯,这比对孩子讲很多道理、言语督促、责备更有效。
另外,这个阶段,由于父母与孩子在家里一起相处的时间比平时要多,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这也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一点耐心,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期待这段居家隔离的时间成为家长与孩子高质量陪伴的时间,不仅增加孩子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安全感,也增进亲子感情。
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孩子的情绪状态有比较大的波动,对正常的生活和睡眠造成困扰,难以调节和处理,也鼓励您及时寻求心理援助。


★美国NCA CASI, NWAC和SACS CASI认证的候选学校
★College Board美国大学理事会AP授权及认证号CEEB Code:694144
★英国培生爱德思考试机构授权及认证号:92508
★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授权及认证号:CN428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办学许可 许可证编号:教民131011270001120

